雷锋,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个名字,在人们的印象中,雷锋,是“热心”的代言人,提起雷锋,就想起“好人好事”,就想起“雷锋精神”。下面是关于歌颂雷锋精神作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歌颂雷锋精神作文
雷锋精神无处不在,在我们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都有人用雷锋精神温暖着你、我的心。
记得有一次,我和奶奶坐公共汽车回家,车到一个站的时候,上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找了一个位子坐下,然后在衣裤袋子里翻来翻去地找东西,售票员见她不买票,就走过来说:“请您买票,刷老年卡的话,我帮您刷。”老奶奶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的钱包忘在家里了,老年卡也放在钱包里,下次坐你这班车,我再一起付钱。”售票员没办法,只好耸耸肩走开了。这时一位坐在前排的老爷爷站起来说:“不能让国家受损失,这位老姐妹的钱我给她付了吧。”说着,递给售票员一张5元的纸币。老奶奶激动地站起来:“谢谢,下次,我如果在哪里碰上你,我一定会还的。”老爷爷摆摆手:“不用,小事一桩,不算什么的,不用放在心上。”车上的乘客们都向老爷爷投去赞许的目光。
突然我奶奶惊喜地喊:“您是何亮师傅吧,我在报上见过你的事迹。”老爷爷微笑着点点头,“原来您就是那个助人为乐的何师傅。”“真是一个好人呐。”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听着他们的议论,我了解到原来这位年近八询的绍兴老人,十年如一日,骑着破自行车走街串巷,清除了城市“牛皮癣”10万余张,自己省吃俭用,还把5万元绍兴市长奖捐给了社区居委会。
多么平凡的老人,多么伟大的老人,他用一个人的执着和十年的坚持,感动了古城,他的精神象阳光滋润着我们的心,他是我们心中的活雷锋。
歌颂雷锋精神作文
六十年代,造就了一个雷锋,他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物,却有着弘扬两个世纪不衰的精神,雷锋中国人的骄傲,雷锋世人的榜样。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
早春的天气变换无常,早上可能会冷得人直流鼻涕,中午又会热得人鬓角出汗。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的校园里有许许多多自愿无偿为同学们服务的志愿者们已经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了。他们牺牲了自己的课余时间,为其他同学服务;他们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无偿为美化校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们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只关心自己,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小家庭,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圈”,而是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成人之美;要关心他人,特别要关心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他们也有生活得美好幸福的权利。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每次想起雷锋的这句话,就想起: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永远的那么富有爱心,永远的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人人学雷锋,美丽的笑容就会常驻人间。轻轻捡起地上的纸,把马路上的香蕉皮扔进垃圾箱,甜甜把微笑带给他人。这就是乐于助人的精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哪里谈得上什么“过时”呢?
歌颂雷锋精神作文
雷锋这个名字听起来并不陌生,虽然他早已去世,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他用短暂的一生帮助了无数处于困境中的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像雷锋一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一直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俗话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活雷锋。比如:清洁工,医生,建筑工人、老师……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说到老师也是活雷锋,这时我想起了张丽莉,张老师,他在学生有危险时,挺身而出,将孩子们推出去,而就在这时,那辆大货车从她的腿上疾驰而过。是什么让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教师做出了如此之举,我只想说“那应该就是所谓的大爱无声吧!”
我震撼了:张丽莉老师勇救学生,当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用生命谱写着最伟大的爱的赞歌。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啊,这是多少人能做到的?
在这年,郑益龙这个第二个雷锋出现了。他跟雷锋一样,为了帮助别人,牺牲自己。多么可贵啊!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雷锋在为我们做出贡献,他们是伟大的!
雷锋精神无处不在,我们一定要做小雷锋。即使我们现在还小,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雷锋叔叔,好样的!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uowen/huatizuowen/jierizuowen/2016-09-07 081818/732485.html